股·中问·法|(二)上市公司股权代持协议无效情境下损益分配时间节点认定探究
2024-04-07 浏览次数:329股·中问·法|(二)上市公司股权代持协议无效情境下损益分配时间节点认定探究
公司上市是许多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征程的终极目标,而拟上市公司股权代持协议效力问题由来已久,此前司法裁判倾向性意见认为上市公司股权代持协议应属无效合同(具体可参考此前发布专辑(一)《股·中问·法|(一)拟上市公司股权代持效力及损益分配界定问题新探》相关内容)。但上市公司股权代持协议无效后的损益分配问题仍系此类纠纷案件处理的难点和痛点,股票价值由于其特性,不同时间节点,其价值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在诉讼过程中,股票价值亦仍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故以何时间节点确定股票现值是司法实践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此前司法实践中上市公司股权代持协议无效的相关案例作为分析样本,挖掘其中的裁判逻辑,归纳类案对上市公司股权代持协议无效下损益分配时间节点认定的处理规则,以供读者参酌。
一、直接依据结算条款确定损益分配时间节点
部分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可能在“股权转让与代持协议”中对相关损益金额分配方式予以明确约定或单独就诉争股权收益金额及分配方式等问题另行签订结算与清理协议,重新结算诉争股权损益。实际投资人可能直接依据该些结算条款或结算协议请求名义股东支付相应金额,而名义股东则多抗辩结算协议系“股权转让与代持协议”的补充协议,也应认定无效。
对此,法院通常以“股权转让与代持协议”虽被认定无效,但无效之原因系违反公序良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而非意思表示瑕疵,该协议中关于投资收益的约定仍能体现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或认为,协议无效仅否认股权代持行为之效力,而并未否认双方委托投资关系之事实,故认为股权代持协议虽属无效,但基于投资产生的收益归属,仍可由双方自由约定。双方可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结算“股权转让与代持协议”无效的法律后果,名义股东应依据结算协议返还实际投资人相应款项及利息。
如(2023)京03民终5884号案,一、二审法院均认定名义股东应根据双方协议之约定,按实际出资人指定的交易日当日股价卖出股票,并向实际出资人转交收益。
二、参照双方在代持或结算协议中约定的股票处置方式确定时间节点
协议双方当事人可能在结算协议中仅约定诉争股权的处置方式,而未直接明确损益金额认定的时间节点。对此,法院多参照结算协议或代持协议中约定的股权处置方式确定损益金额认定的时间节点。
如(2018)沪74民初585号案,当事人双方于协议中仅约定以处分争议股权返还价款的方式结算损益,但未约定具体的处分时间,法院参照协议之约定,判决实际投资人可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与名义股东协商,对诉争股权进行出售,协商不成,可申请对诉争股权进行拍卖、变卖;又如(2021)川01民终11487号案,双方当事人在结算协议中约定诉争股票价值应以连续23个交易日的股票交易均价为基数进行计算,但却未明确诉争股票出售时间。最终,法院参照双方协议约定,以受理案件次日起连续23个交易日的收盘均价为基数确定股票价值。
三、协议未涉及损益金额分配方式下由法院酌定损益分配时间节点
若当事人双方于代持或结算协议中未明确约定股票损益金额及分配方式,也未在诉讼过程中达成一致,法院将依据案件事实酌情确定股票价值结算时点:
1.(2018)最高法民终60号案中,实际投资人虽主张以起诉之日起至判决之日止的最高价计算股票价格,但法院认为该主张缺乏计算依据,并考虑到股票价格不断变化以及标的公司可能进行股份转增、增股、配送股等客观情况,最终认定以判决执行之日对应的股票价格为计算依据;
2.(2021)京03民终6293号案中,实际投资人主张按照目标公司上市之日起至名义股东实际赔偿损失之日止,每股最高收盘价为计算标准,但法院认为该主张于法无据,理由在于,即便实际投资人实际持有诉争股权,亦不能保证在最高收盘价之日卖出。最终,法院认为根据涉案股票的性质,名义股东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通过公开途径将其代持的股权对外出售,并将由此产生的财产性权益给付实际投资人;
3.(2023)云01民终137号案中,二审法院认定名义股东应按照一审起诉之日的股票市值返还实际投资人相应股权财产权益。
通过对目前司法实践中上市公司股权代持协议无效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裁判逻辑,本文认为,股票价值波动系股权投资的固有风险,双方当事人系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实际投资人若已在诉争发生前与名义股东达成一致或要求名义股东处分诉争股票,则应以该时间为股票价值结算时点,这亦与法院参照股权代持协议或双方当事人另行达成的结算协议确定股票价值的裁判逻辑相一致。对于协议中未明确约定具体损益金额分配方式之情形,法院应对实际投资人要求名义股东处分诉争股票之时间作实质性审查,并以该时间作为相关损益金额认定的时间节点。
本文观点基于个人对现行法律规定和有关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仅供参考,不作为处理具体案件的法律意见。具体到个案,应根据个案实际情况进行专业研判,必要时建议征询专业法律人员出具专项法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