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问·法|AIGC版权保护探析与侵权追究实操合辑之(四)
2024-04-11 浏览次数:436AI·中问·法|AIGC版权保护探析与侵权追究实操合辑之(四)
AI是否具有法律主体地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与快速发展,AI正逐渐进入实践应用领域,并且已经逐步取代一部分人类工作。与此同时,衍生出了一系列法律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机器是否能享有著作权、著作权侵害发生时如何规制?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法律责任、权利义务范围等都应如何界定?为了更好地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监管,是否应当赋予人工智能一定的法律主体地位?但这是否会对现有法律制度、伦理以及社会造成一定的冲击?
故,本文通过对AI的法律主体地位在现有法律制度体系下进行归类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从而为AI法律主体地位定性提供一些思考。
一、传统制度下的法律主体概念
在传统法律制度下,法律所规定的人指受法律认可并赋予其一定法律地位的主体,作为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其独立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法律上的主体受法律保护,同样也受法律约束。
(一)自然人主体
自然人并不仅仅是哲学意义上有生命、有思维能力、有社会属性的存在,还是具有法律人格的个人。自然人法律人格平等且具备意思表示能力,能通过自己的行为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自然人主体在法律上兼具身份性与财产性,受法律的承认与保护。
(二)法律拟制的主体
法律拟制的主体是不具有自然人属性的社会团体通过具体的、客观的法律创设,从而产生一个法律意义上抽象的“人”,享有与自然人相同的法律主体地位。例如民法中对于法人制度的规定,企业法人直接占有、支配相应的财产,享有经营带来的收益和其他权利,并且独立承担民事义务。这就是通过法律创设赋予了企业法人相应的法律主体地位。但与自然人法律人格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不同,法律拟制人格往往需要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取得,例如公司的设立登记。
二、在现行法律框架下认定AI法律主体地位的可行性
人工智能从产生之初到现今正在不断发展,在提升技术的同时,其“类人”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AI可进行深度自主学习并进行思考甚至对话,这样的特性是否足以赋予其法律主体地位?
(一)是否可以将人工智能属性等同于自然人属性?
首先,人工智能与人有本质不同。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人类关系的本质与基础,正因为生命的至高无上,法律赋予并确认了生命权的存在才衍生出法律意义上的自然人概念与其他相应的权利义务。而人工智能是技术发展的产物,目前依靠算法、编码技术才得以自主学习,显然不具备生命和人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其次,人之所以能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由于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人类能够自主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人工智能看似也逐渐具有思考、学习能力,但本质还是依靠人类最初在算法中写入设置,尽管开发者与使用者后期也无法预测人工智能的行为,但也不能以此认定人工智能具有完全的自主性。
基于此,人工智能由于本身不具备自主意识、情感以及道德判断能力等,尚不具备自然人属性,亦不能获得自然人主体地位。
(二)是否可以通过法律拟制赋予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
公司之所以被赋予法律上的民事主体地位是为了让公司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是基于经济发展与法律监管需要设置出能独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的法律实体。法人的法律主体地位是法律拟制的产物,其具备团体和财产要素,法人的独立人格建立在人的集合和财产的集合之上,并且基于这一特点,法人也具备了承担义务的能力。
若将人工智能通过法律创设拟制为法人人格亦或是全新的一种法律主体,固然可使得人工智能获得法律主体地位并享有相应的权利,但权利与义务相对,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法律主体该如何承担相应义务?其行为若引发民事、刑事、行政责任,该如何规制与矫正?人工智能作为技术与算法的产物,显然不具备以上承担责任的能力。
基于此,人工智能尚不能以法律创设的形式拟制为法律主体。
三、人工智能的规制方式思考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人工智能尚不能获得法律上的主体地位,无法通过赋予其法律人格来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由于新技术的产生对于现今秩序的冲击和产生的相应风险该如何进行规制?
由于人工智能本身不能成为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在实际发生侵权事实时,应该根据侵权的实际情况明确责任归属,以此维护各方的利益。人工智能的行为产生涉及到人工智能设计者、生产者、使用者等多方因素,具体发生的侵权事件应当具体分析。一方面应识别出承担赔偿责任等的主体,另一方面,可以考虑通过法律设置人工智能相关的免责事由,以此进行抗辩。另外,还可以通过公权力的介入,加强对人工智能开发与运用的监管,使人工智能的研发与运用处在可控且不损害其他人利益的范围。
综上所述,AI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目前尚不具备自由意志与主观能动性,难以行使权利、承担义务,因此还不能被认定为法律主体。也许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新的科技革新,人们可以突破理论,创设出新制度来认定其法律地位。但目前,更多的还是需要将人工智能主体问题转变为其面临的法律责任尤其是财产性责任的承担、分配问题。
特别提示
本文内容以及中问律师事务所“今日头条”号、官网发布的其他文章或视频内容,仅作初步探讨交流之用,可能因撰稿人个人认识存在相关争议或差错,或者存在撰稿与发布或阅读的时间差等问题,故不构成现时有效的专业法律意见、建议或决策依据。具体到个案,应根据个案实际情况进行专业研判,并征询专业律师进行处理。